Smile 笑容

善用WIKI

  互联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我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上,还体现在我们学习认知方式的变化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学会学习,而要学会学习,就首先要学会分享,只有在分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基于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分享互换知识跟工业社会的物质互换孑然不同。在工业社会,A与B互换某件物品,就意味着A不再拥有这件物品。而当知识进行分享互换时,互换分享的双方不再是失去的关系,而是分享双方知识的叠加、递增关系,甚至是集思广益碰撞产生火花的突破创新关系。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为知识的互换分享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得天独厚的场所,而且近来社会软件的发展,还为知识的共创分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协同作业平台,这就是wiki。

 
   一.Wiki概述
 
   Wiki的历史并不很长,早在1995年,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而建立了一个工具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 "wee kee wee kee" ,英文就是“quick”,中文就是“迅速”的意思。),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就是最早的Wiki系统。
 
   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并在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Wikipedia(中文版为“维基百科”)。
 
   作为面向社群的协作创作系统,wiki提供了基于web的形式超链结构,可以对编辑内容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ki通过对不同版本内容的有效控制管理,来支持网络的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共同创作活动,wiki简单易用,有效打破了网络上信息技术人员垄断信息管理的更新维护发布工作的局面,使得基于wiki创作的自组织社群更容易形成和发展。
 
   基于wiki的共创分享的应用非常多,下面重点介绍最出名的Wikipedia(维基百科)后,再集中给出其它的多种应用情境。
 
   二.wikipedia / 维基百科
 
   台湾著名的资讯作家邹景平女士2003年4月在其“elearning心法102讲——Wikipedia揭示知识协作的新里程碑”中写道“最近网络上让我大为叹服的一件事,就是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它是由一群热心网友合写的百科全书,目前还在成长中,它鼓励所有人参与,它最宝贵的精神是平等,没有人有特权,任何人都有权利修改其中内容,只要你觉得可把内容润饰得更好,马上就可动手修改,当然若有人觉得不妥,也可再把它改回来,Wikipedia不怕别人修改,因为所有的修改纪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
 
   Wikipedia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这个协作计划的特点是人人都可以参与。Wikipedia最初的构想是Larry Sanger(以前Nupedia电子百科全书计划的主编)于2001年1月2日在和电脑程序员Ben Kovitz一次谈话中产生,当Ben Kovitz在晚餐中向Sanger解释wiki的概念时,Sanger立即发现wiki可能是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百科全书计划的技术。 于是英文版本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最初就于2001年1月15日开始了,而中文版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则开始于2002年10月底。到2003年1月22日,英语Wikipedia达到了100,000条条目的里程碑,而到 2003年11月21日中文维基百科突破了3000条条目。整个Wikipedia/维基百科全计划中没有所谓的主编,Wikipedia/维基百科完全由全球无数志愿学者、玩家、学生等等有知识的人共同建筑。
 
   由于Wikipedia/维基百科良好发展和迅速成长,2002年12月,兄弟计划Wiktionary也正式开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所有语言的词典。它与维基百科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使用同样的软件。 在后来的发展中还启动了维基教科书计划(http://wikibooks.org/),维基资源计划(http://sources.wikipedia.org/),维基语录计划(http://quote.wikipedia.org/)。所有这一切的蓬勃发展说明了wiki——共创分享的强大生命力。
 
   Wikipedia/维基百科本身作为开放共创分享的百科全书的创作,有着与传统百科全书不同的地方,它力图通过大众的参与,创设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它还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
 
   三.Wiki案例
 
   关于wiki的应用案例非常多,而且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应用情境,除最常用的主题知识拓展创作共享,还有应用于作为共创资源的目录索引,进行学术课题研究,拓展传统会议研讨主题,另外wiki还被用在编写个人简历,产品的FAQ文档等等。关于wiki的应用案例,在此只是列举几个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1.基于主题的协作共创
   基于主题的协作共创是wiki最常见的一种应用情境,比如“中文weblog百科全书”(http://www.cnblog.org/wiki/)就是非常典型的网络社群共同参与的共享创作,只有善于分享,才能习得更多。
 Social Software Alliance Wiki(http://www.socialtext.net/ssa/index.cgi)是国外的一个基于主题的协作共创wiki,其探讨主题就是关于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发展,wiki本身也属于社会软件的一种。
    
   2.共建资源的目录索引
   BlogLink( http://blogs.51.net/pmwiki/pmwiki.php/Main/BlogLink)是用wiki创作的一个关于blog的链接目录索引。其页面写道“中文Blog日益增多,和我相互链接的Blog的数目也在见涨,看着首页面上越来越长的Blog列表,心里想找个好的链接解决方式。在观察了众多Blogger的链接方案之后,最终决定采用这个Wiki页面。一来链接的数目不受限制,二来,可以让有意者自己动手添加链接”。由此可见应用wiki的价值所在。
 
   3.学术课题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文献室暨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徐平教授的“针灸研究和教学 ”(http://61.129.75.54/zhenjiu/grass/wiki/default.asp?p=针灸研究和教学)是我国率先利用wiki师生一起进行国家课题的研究和内容共创。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也利用wiki作为课题研究共创分享信息的一个平台,见http://159.226.100.132/pmwiki/pmwiki.php。
 
   4.传统会议的内容拓展
   2003年10月上旬,由美国国防部高级分布式学习实验室(Academic ADL Co-Lab)组织举行了关于“学习对象“的高峰会(http://www.academiccolab.org/events/oct78.html),有别于传统会议的组织及会议电子文稿的共享,这次会议特别利用wiki来对会议主题进行了内容的拓展(http://www.academiccolab.org/projects/repositories/community/wiki/index.php?page=LearningRepositoryCommunity)。
 同样在国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 中心在2003年11月份的学术研讨会,也采用了wiki来进行会议内容的共享和主题的拓展(http://mylibrary.csdl.ac.cn/oddmuse/wiki.pl)。所有这些应用和尝试,大大提升了传统会议的效果和价值。
 
   四.Wiki行动
 
   参与wiki的内容共创分享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站主题,在学习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将自己了解的知识添加进去。Wiki的使用非常简单,只要在页面上找到类似“编辑本页”的字眼,点击就可以进行编辑书写,写完按保存就完成了一次知识共创分享的活动。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自己架设wiki服务平台系统,创设主题,然后再逐步形成一个虚拟社群,进行知识的共创分享。
 有关wiki的安装软件有多种,常用见的有使用perl语言开发无需另外安装数据库的Oddmuse;还有用php语言开发,可以进行页面存取权限控制的pmwiki;另外在线教育资讯网(http://www.online-edu.org/)秦宇站长的个人网站(http://www.qinyu.net/)上提供了将Blog和Wiki整合在一起的汉化的安装包。
 
   五.小结
 
   Wiki的迅速发展跟其使用方便、自组织、开放等特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wiki这样共创分享的数字化协同作业内容创作模式刚刚起步之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研究,如网络资源内容的数字版权问题,内容创作过程的人的品格问题。由于wiki是一种完全开发的共同创作共享的协同环境,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共享的创作过程中,那么丰满的数字内容也有可能毁于那些恶作剧的人之手。当我们生活在网络空间时,我们需要随时反省自我的行为,因为我们时刻在与别人互动。
 
   wiki不仅是一个内容共创平台,wiki还呼唤着培育网络空间奉献分享的精神和优秀的数字人生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http://blogbus.com/blogbus/blog/diary.php?diaryid=8968/;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
 3 .http://wiki.3382.net
 4 .http://c2.com/cgi/wiki?WikiWikiWeb
 5. http://zh.wikipedia.org
 6. http://wiki.newzilla.org
 7. http://www.cnic.org
 8. http://www.artima.com/intv/wiki.html
 9.http://www.online-edu.org/member/article/538.html/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研究生》2004年2月刊)

online-edu.org 庄秀丽